一个真实的故事,五岁聋儿:
我想对妈妈说,我的世界很安静,没有一点点声音。妈妈说,我一岁时就会叫爸爸妈妈了,我特别爱笑,听到音乐就手舞足蹈。妈妈说,3年前我发高烧,用药不当后,我的听力越来越弱。我知道声音都在我身边,我很努力听,不过就是听不到妈妈,我怕!我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能远远地看着有时候我会大发脾气摔东西妈妈,不是我不乖只是想对你说话,但是着急说不出来,是我把妈妈气哭了但是妈妈却跟我说对不起
每年约有3万儿童,因为用药不当,陷入无声的世界,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然而更多的孩子从降生的那一刻,就失去了聆听的能力,他们绝大多数都被挡在了语言发育的大门之外。
从呱呱落地之时,耳朵和眼睛是就最先承担着接受外界信息,而听觉更是语言感受的唯一途径,绝大部分健康的宝宝一出生就有听觉反应,0-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凭借听觉开始了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成长。
助听器捕捉声音,语言如何补偿?
由于一些聋儿的听力损失重,在未配助听器前,可能存在的残余听力感知到的声音频率不全,未进入长时间平均会话声谱,助听器也仅给患者提供了听的感觉,但毕竟不是真耳,得到的听觉信息还是有限的。因此为使聋儿最终达到能听会说的目的,尽早开始听力言语康复训练也很重要。
成人语后聋患者,由于在耳聋前已建立了听觉言语系统,能够听懂语言并说话交流,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结合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可很快的掌握声音信号,当然这个失聪的阶段越短越好。
而语前聋的儿童在配戴助听器听到声音后,他(她)的听力年龄只有0岁,只有让他(她)配戴助听器后尽早开始训练,从声音察觉开始,逐渐学会辨别,确认声音,理解语言,发展说话,才能建立自己的听觉言语系统。
打个比喻,当我们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时,虽然我们具备正常的听力,如果没有一个学习、训练的过程,不具备学外语的语言环境,也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配戴上助听器的聋儿要即刻开始听力言语康复训练,训练开始得越早,效果越好。
助听器也有局限性
言语的主要能量在其低频成分中,其高频成分对言语清晰度有很大作用。由于声母的掌握程度对语音清晰度的影响最大,一般认为,声母比韵母更影响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
因此对于高频段听力补偿不理想的聋儿其言语清晰度较差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部分聋儿对一些高频率的语音只能获得超音位音段的信息,由于获得听觉信息的不全面,在语训中语音清晰度的提高较慢。
从听力与言语识别率的关系来考虑,要改变这种状况,使聋儿更好地获得音位信息,就必须要改善聋儿的听力,提高助听水平。而且目前高速发展的助听器技术,不断更新的数字化设计,使聋儿的听力补偿效果从“量”和“质”上均有很大提高,根据听力损失情况使多数聋儿获得满意的听力补偿已可以实现。
大龄聋儿的语言康复有多难?
长期严重耳聋的人,往往会出现某些音发不准的现象,这也是因为听不见自己说话的声音,丧失了声音反馈的能力,无法校正自己发出的声音,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错误的发音习惯。因此从听反馈的机理来讲,耳聋的程度、残余听力的水平、助听效果对聋儿形成正确的听反馈,进而达到清晰的发音,增加言语可懂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许多感音神经性聋的聋儿在高频区听力损失比低频区严重助听器高频响应较差等原因,有可能经过充分补偿,也难使这些聋儿在高频区未能达到处方要求补偿水平,语音参数与口形和舌位的变化有关,由于聋儿的听力损失和不能获得良好的听力补偿,就不能通过正确的反馈途径调整发音器官的形状、位置。这样聋儿学习发音,进而表达,特别是对言语清晰度会有很大的影响。对这样的聋儿应采取多感教学的方法,通过听、看、触摸、感受、模仿等多种方式学会发音,提高言语清晰度、可懂度。
保护幼儿听力这样做:
1、给宝宝买玩具时,注意音量调节,注意音乐节奏,注意玩乐时间。
2、宝宝适合的室内环境,声音保持在40-70分贝为好。外出时避免开比较常见的噪音污染源。
3、注意生活中的细节,避免使宝宝听力意外受损,如洗澡时避免水流入耳道引发中耳炎等。
观察不同阶段孩子的听力是否发育正常。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咨询检查评估。只有听力发育好了,孩子未来的语言学习才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