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的外耳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务院、文化部对唐卡创作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复制链接]

1#
夏季白癜风发病原因

3、多次复习。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的同学老是说学了以后记不住,怪自己脑子笨,其实是反复的次数不够。马克思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复习一次笔记本和书本中的重点章节,以巩固记忆。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原因就在于他读书时,每年都要花总共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已读的书。阶段性的多次复习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


魏晋南北朝序文与文学理论的关系进一步强化,成为撰写者阐释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载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进入自觉阶段,相应地对文学本身规律的认识加深,由此产生大量的文学理论,而相当一部分文学理论蕴藏在此时的序文之中。钟嵘在《诗品序》阐发众多他对诗的认识,如“滋味”,滋味原意为味道、美味,始见自《吕氏春秋》,在此阶段被文学理论家借用,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学批评术语。如陆机《文赋》曰“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再如,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亦曰“张衡《怨》篇,清典可味”然而其中以滋味并举者始于钟嵘,其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②同时指出这是优秀诗歌所具备的标准,“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然而他并没有指出何为“滋味”。今人俞香云认为它应包括四个审美范畴:怨、清、奇、雅。再者,钟嵘在该序文提出“即目直寻”与“自然英旨”的诗歌创作方法,对“赋、比、兴”予以释义,倡导“比兴”等诸多文学尤其是诗歌理论;既有对过去诗歌的总结与评判,又有对所处时代诗歌的反思,在总结与反思中提出对诗歌的种种见解;既有对诗歌整体的宏观关注,又有对诗歌个案的品析,所有这些浓缩有深邃的文学理论及对诗歌规律的认识。要而言之,钟嵘《诗品序》是一篇优秀的诗歌理论论作。再如,陆机在《文赋序》阐释了文学创作活动中所存在的困境,“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其意为构思与所要描述对象的不相称,因而不能够完全涵盖事物,文又不能完全达意,这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困境,具有普遍性。左思之《三都赋序》、萧统之《文选序》、刘勰之《文心雕龙序》、干宝之《搜神记序》等篇章皆含有丰富的文学理论成分,表达着作者对某一文学问题或现象的观点。


制图/李雅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