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938061212457428&wfr=spider&for=pc你每天都在用的蓝牙耳机,其实是真正的耳朵"杀手"。
作者|刘凡
问卷调查|叶晋滔制图|陆盛华
排版|佘宇翔
蓝牙降噪耳机正在成为这个聒噪时代"大隐隐于市"的必备物件。
拥挤轰隆的地铁,楼上装修的电钻,办公室里琐碎的吵闹……在一副蓝牙降噪耳机的隔绝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正在变成一种现实。
年全球卖出了超过2亿副真无线蓝牙耳机(简称"TWS耳机",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均用"蓝牙耳机"指代),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入耳式蓝牙降噪耳机(如无特殊说明,以下均用"蓝牙降噪耳机"指代)。
很少有人意识到,与我们耳朵形影不离的蓝牙降噪耳机也正在毁掉我们的耳朵健康。一个可能损害无数人生理健康的"时代病"正在快速形成。
根据ZAKER科技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近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蓝牙降噪耳机使用人群中,有超过一半人耳部曾出现不适(包括瘙痒、流脓、结痂、过敏、炎症等症状)。如果换算成人口,这个数字将超过千万,未来几年更有可能达到亿级。
尤为一提的是,他们中有超过12%的处于非常不适的状态,并医院就医。按照这个比例,那么在中国受影响的将是数千万人。
蓝牙耳机和降噪耳机都不是最近几年才诞生的新生事物,因为它们而引发的耳朵健康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却让我们的耳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
"安静"让TWS降噪耳机卖爆了
蓝牙降噪耳机从小众变得流行,是它之所以成为时代病最重要的原因。
自年苹果取消iPhone7的3.5mm耳机孔,推出半入耳式蓝牙耳机AirPods后,蓝牙耳机经历了一轮从全民嘲讽到全民"真香"的奇妙反转。
李易也是其中一员,AirPods近乎"无感"的使用体验让她接受了蓝牙耳机的其他不足,因此三年后她又购入了苹果的AirPodsPro——一款支持主动降噪的入耳式蓝牙降噪耳机,她希望这款耳机能抵抗每天北京地铁的噪音和嘈杂的人流。
也是从这时开始,她发现周围人不管是用iPhone还是安卓,几乎每个人都开始标配一副蓝牙耳机。
事实上,过去四年,蓝牙耳机每年的出货量都以翻番的速度飞速增长。
手机和声学厂商一拥而上,让TWS耳机的出货量在去年突破了2.2亿部——相当于全年智能手机出货量的1/6。据Counterpoint预测,今年将增长到3.1亿部。
这其中,由于降噪功能的快速成熟,蓝牙降噪耳机迅速成为TWS耳机中价格最高,用户接受度也最高的品类。
仅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内,小米、华为、vivo、OPPO都接连发布了自家的新款蓝牙降噪耳机。而它们的价格也从最初的元左右,降到了目前最低元价位,并且根据行业发展来看,仍有下降空间。
问卷显示,78%的人会在生活中使用蓝牙耳机,他们中又有逾7成使用的正是入耳式蓝牙降噪耳机。
成熟的技术和逐渐低廉的价格让蓝牙降噪耳机开始快速普及,其销量增速远高于其他任何耳机品类。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即使深受疫情影响,年上半年中国TWS耳机市场中,支持主动降噪的产品占比达到30%,同比大幅增长%。
其中五大手机厂商同样也是TWS市场份额前五的厂商。
他们预计,随着各大生厂商开始标配主动降噪功能,未来TWS降噪耳机市场占比仍将快速提升。
一个行业共识是,蓝牙降噪耳机正在成为最近10年最流行的可穿戴设备。
但越来越普及的蓝牙降噪耳机带来的不只是安静和便捷,还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健康损伤。
快速增长的耳病患者
问卷调查显示,在使用蓝牙耳机的人群中,有近55%的人曾出现过耳朵不适(瘙痒、过敏、炎症等),其中超过12%的人"经常或总是"出现不适。
ZAKER科技发现,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几乎所有主流蓝牙耳机厂商均未能逃脱被指控的命运。
用户投诉截图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一线医生更能感受到数字背后的现实含义,医院耳科主治医师丁印见证了这几年的就诊人群变化。
他所在的耳科门诊目前每天的接诊量在90人左右,但三年前,这个数字60,三年间增长了近50%。"现在是放多少号,基本就会有多少人来"丁印说。
在他所接触的患者中,外耳道炎(包含细菌性及真菌性)和外耳道湿疹的患者越来越多:每天约有20位左右患者因外耳道疾病就诊,在耳科整体门诊量中约占20%。根据以往的文献报道和就诊人群的变化,他发现耳科疾病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过往的诊疗经验让他开始完善诊断流程。
丁印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每一位前来就诊的患者,他都会问是否有长时间佩戴入耳式耳机的习惯,几乎每一次他都能得到对方肯定的回答。甚至有患者直接戴着蓝牙降噪耳机走进诊室。
他们中不少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耳朵问题可能与耳机有关。
我们的问卷调查也佐证了这一点,在耳朵出现不适的人群中,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1%。而即使就诊,也有40%的人并未告知医生自己有使用蓝牙耳机的习惯。
事实上,针对耳机对耳朵影响的医学研究并不少,但除了因为耳机材料导致的接触性过敏,很少有证据能直接表明众多耳部问题是由耳机直接引发。而问卷调查显示,过敏导致的耳部问题并没有占据太大比例,这也说明过敏并非主要原因。
丁印也表示,尽管他会习惯性地询问患者的耳机佩戴情况,但即使患者有使用耳机的习惯,但也只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而无法证明是耳机直接导致了耳部出现问题。过去的耳机如此,现在的蓝牙降噪耳机也是如此。
不过,由于降噪功能的加入,这种正相关性在蓝牙降噪耳机上表现得更高,并且有了更多现实佐证。
耳朵的"时代病"
首先便是蓝牙耳机的"先天缺陷"——蓝牙降噪耳机为保证降噪效果,尽可能阻挡外界声音,普遍都会将耳套(硅胶材质较为普遍)设计的比一般入耳式耳机更大,好让耳套完全塞满耳道。
此外,ZAKER科技还注意到,主流蓝牙降噪耳机品牌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舍弃了过去随耳机附赠的多副大小不一的耳套,如今购买一副蓝牙耳机就仅有一副大小的耳套。要想让一副耳套适配所有用户,这种做法未免太过天真。
仅这一处的变化就可能加剧耳机引发的问题。丁印表示,如果耳塞与外耳道不匹配,耳塞过大容易导致外耳道受压导致外耳道炎。
事实上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在所有就诊人群里,有超过48%的人被诊断为外耳道感染。
而降噪功能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则更加"悄无声息"——佩戴耳机的时间被大大拉长。
李易对此深有体会。她最初使用的是没有降噪功能的AirPods,换成AirPodsPro后,不知不觉中使用时间越来越长。无论是地铁、办公室,还是失眠的晚上,她总觉得这副AirPodsPro都能让她抽离嘈杂和纷扰,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然而在使用近三个月后,她的耳朵开始出现瘙痒,起初她不以为意,直到耳道变得奇痒难耐。最后她被医生确诊为外耳道湿疹,这种慢性病伴随她至今。从那之后,她完全告别了入耳式耳机,只在必要时使用头戴式耳机。
ZAKER科技采访发现,几乎所有使用蓝牙降噪耳机的用户都承认比以往更长时间地佩戴耳机了。对此,他们都表达了一个相近的看法:降噪带来的安静氛围和沉浸感,不知不觉中延长了他们的使用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佩戴耳机的时间应该控制在1小时内,显然现实却并不如此。
问卷调查显示,只有不到25%的人使用时长符合这一标准,超过30%的人每天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
长时间使用入耳式耳机的问题历来暗藏风险,丁印表示,风险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长期佩戴耳机,部分患者耵聍不易排出,容易引起耵聍栓塞,导致耳闷、耳胀、听力下降;二是若同时伴有鼻炎等相关疾病,患者咽鼓管功能不良,佩戴入耳式耳机会让中耳气压平衡受到影响,伴随鼓膜内陷、耳闷胀感;三是长期的高分贝噪声损伤会引起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蓝牙降噪耳机因为大耳套设计和在长时间使用下,这类问题出现的概率正在被拉高。加上用户的快速增长,出现问题的人群也在迅速增多。
如果按照蓝牙降噪耳机目前的普及速度,未来由此引发的耳朵问题很可能成为新的"时代病",正如我们所经历过的空调病、鼠标手、以及白领们的肩颈、腰病那样。
生产商"助纣为虐"
目前,在引发耳部问题的耳机品牌中,只有OPPO和华为明确表示,问题可能是耳套材质引发的小概率过敏,可以为用户提供新的防过敏耳套。
然而,对耳机可能引发的上述其他问题,各家厂商都还未给予足够重视。
蓝牙降噪耳机之所以能够影响如此广泛的人群,生产商的前期缺位是重要原因。
包括李易在内,不少受访者都表示,他们使用蓝牙降噪耳机的习惯和以往别无区别,导致他们并未意识到耳机应该有使用注意事项。而蓝牙降噪耳机延长了使用时间的同时,更加放大了可能导致的问题,但没有厂商提醒过这一点。
ZAKER科技发现,目前包括苹果、华为、小米、OPPO等在内的主流蓝牙耳机厂商均未标注卫生安全方面的使用注意事项。
此外,正如前文所述,厂商们也没有提供大小可供选择的耳套。
另一方面,目前也没有专门的医学组织或卫生机构对蓝牙降噪耳机做出相应的规范,行业在卫生安全方面还处于"蒙眼狂奔"的阶段。
入耳式耳机工作原理和使用场景都与助听器非常相近,而后者是使用严格的医疗用品,前者则成了完完全全的大众消费品。在丁印看来,它们本应该设置相近的产品安全规范,严格要求生产商标准产品注意事项。
他认为厂商应该在显著位置(包装盒或手机App使用界面等)标注耳机使用的最大音量、佩戴时长提示;必须标注耳套材质构成以及可能导致的过敏源;提供更多的耳塞选择,或者对用户进行指导;标注耳机的清洁方式和操作方法。
当然,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个人更应该注意规范使用。ZAKER科技根据医生和过往的医学研究总结了一份蓝牙降噪耳机个人使用注意事项:
1.条件允许尽量选择音响、半入耳式降噪耳机或头戴式耳机;2.若佩戴入耳式耳机,佩戴时间勿过长,不建议连续超60min;3.在地铁等嘈杂环境中,注意调整耳机音量,不建议长期超过最大音量60%;4.勿佩戴耳机入睡,如一定要佩戴,请避免侧身入睡压迫耳道;5.注意选择入耳式耳机耳塞的大小,勿过紧以至于感到压迫;6.及时的清洁耳机耳塞,可以用干净的棉花擦拭,勿长期存放在如浴室此类的潮湿环境中。特别感谢卢晓照、陈祉婕对本文的帮助(本文不构成严肃的医学建议,如耳部出现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