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秦聪聪
到底哪一年开始有中耳炎,张秀兰(化名)已经记不清了。耳朵流脓的症状加重,结果却让人意外——这“中耳炎”变成了癌。
医院耳神经侧颅底外科主任韩月臣介绍,侧颅底区域侧结构比较复杂,这个区域的肿瘤一般位置偏深,早期很难发现,很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
从中耳炎到外耳道癌
前些年,张秀兰没少被反复发作的中耳炎折磨,症状严重时用药,平日能忍的也都忍了。直到后来,她的耳朵开始流脓,而且带血,医院检查,医生也认为是中耳炎加重,给她做了手术。
本以为做了手术,症状就该消失了,然而,耳朵流脓流血的症状还在,还经常疼到睡不着。这一次,她跑到医院找到韩月臣,却在一系列检查后被告知,这并非单纯的中耳炎。
活了这大半辈子,张秀兰从未想到,自己会长癌,而且是很罕见的癌——外耳道癌。
“侧颅底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区域之一,这个位置的肿瘤往往发生位置较深,早期很难发现。”韩月臣介绍,侧颅底区域的肿瘤类型很多,有外耳道癌、颞骨恶性肿瘤等,除此以外,还有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脑膜瘤等良性病变,总体发生率不高,像颞骨恶性肿瘤,其发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
虽然发生率低,然而一旦发生,对于患者本人而言,就是百分之百。
病变不光侵犯了张秀兰的耳道,还侵犯了耳廓。韩月臣为她进行了二次扩大切除,切除了全耳廓,虽然切除难度不是最大,但可能面临骨质暴露等组织缺损。因此,切除手术的同时,医生还取了她同侧前臂的游离皮瓣,带着血管移植到颈部来。
手术过程复杂,好在顺利,张秀兰恢复也不错。不知不觉已经快十年,恶性肿瘤让她的耳廓缺失,但她这些年定期复查,一直健康存活。
不典型的早期症状
也是由于发生率低,不仅普通人群知晓率低,临床中侧颅底肿瘤也容易被漏诊和误诊。
韩月臣介绍,侧颅底区域的主要器官是耳朵,而耳朵有两大功能,一是收集和感知声音,二是人体平衡。如果这个区域发生了肿瘤,或者其他区域的肿瘤累及到这个区域,其首发症状一般和耳朵相关。比如,耳鸣、听力下降、反复发作的眩晕。此外,还有一些神经受累的表现,如面瘫、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如果肿瘤进一步生长,颅脑受压,则会压迫小脑,出现共济失调、头痛恶心等症状。
“这些表现看起来没有特异性,但是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警惕侧颅底区域肿瘤性病变的存在。”韩月臣提醒,侧颅底肿瘤的患者多是散发病例,其早期发现困难,但并非不可能。
像张秀兰,她的一些症状其实已经超出了正常中耳炎的症状。比如,虽然有部分中耳炎患者会有流脓,但流脓带血就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再比如,中耳炎虽然会有耳部疼痛,但不会出现持续的顽固性疼痛,尤其还会在夜间明显加重。
“对于恶性肿瘤的预后,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很关键。”韩月臣说,像外耳道癌,按照TNM分期,T1期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但是,如果肿瘤突破骨质,侵犯中耳、神经甚至脑膜,其预后就大不相同。T3期、T4期的患者即便进行了手术,术后辅助放疗,其5年生存也仅在20%—40%。
韩月臣指出,影像技术的进步,对侧颅底肿瘤的早期发现有积极促进作用。“我们强调影像学检查,普通CT有时也难发现。”韩月臣说,比如对于听神经瘤,需要通过颞骨强化磁共振检查才能发现一些很小的肿瘤。
高空走钢丝般的侧颅底手术
据了解,在没有显微镜和显微外科技术与CT、磁共振等现代设备之前,侧颅底手术曾被称为外科手术的禁区。
“12对脑神经中有7对聚集在此处,同时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等重要血管也从侧颅底穿过。”韩月臣坦言,即便在当下,医学技术和设备日益先进的条件下,侧颅底手术难度系数依然非常高。想要成为一名侧颅底外科医生,要掌握最基本的耳外科知识、神经外科的处理能力,还有头颈外科、显微外科、神经监测、影像学等知识,并且还需要有十至十五年的临床历练。而侧颅底区域的肿瘤因为性质不同,治疗原则也不同。
对于恶性肿瘤,如果有手术条件,手术首先要充分暴露病变,获得安全切缘。“如果病变不能得到充分暴露,就不能获得安全切缘。在这个基础上,再保护那些没有被肿瘤侵犯的血管和神经。”韩月臣说,即便切口比较大,对外观有一定影响,或者要牺牲一些神经功能。
对于良性肿瘤,则要衡量肿瘤全切的风险和获益的水平。比如说听神经瘤,肿瘤较小或者患者年龄偏大时,可以先等待观察,因为肿瘤小、症状轻微,而生长速度很慢,并不会危及到生命;而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听神经瘤,也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入路等。
“肿瘤如果比较大,手术创伤也会增大,肿瘤切掉的同时,也破坏了功能,而保留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韩月臣说。
除此以外,韩月臣指出,有些肿瘤并非单独手术就能解决,比如有些恶性肿瘤患者会被建议进行术后的放疗或者化疗,或者联合放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