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的外耳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喜欢采耳的人,都需要默默承担这一个风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青春痘的好医院 http://m.39.net/pf/a_8736734.html

民间有三大快活之说:“捏脚,洗澡,和采耳。”

采耳,原本是“掏耳朵”的另一个说法,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艺。

但是跟我们平时自己掏耳朵不同的是,采耳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近十几种专业工具,而且是由专人来提供服务。

采耳起源于古代民间,是采耳师傅利用各种采耳工具,对耳洞内外进行刺激,把耳朵深处的耳屎(也叫“耵聍”)掏出来,让人在酥麻和紧张之后,获得享受和放松的一种手艺。

你做过采耳吗?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近年来的采耳在成都开始流行,并快速风靡各地。走在大街上,经常随处可见采耳的招牌和店铺,采耳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欢。这是因为专业的采耳师使用的特殊工具工具,如鹅毛棒等,能让体验者感受到到极大的放松和享受。

采耳风靡,相传有养生保健之效

采耳采的,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耳屎”,也叫“耵聍”。它是外耳道皮肤中的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淡*色黏稠的物质。

这种分泌物,一般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在空气中干燥后会变成细薄片的样子,大部分分泌物以这种形态存在。另外一种是黏稠油脂的耳屎,俗称“油耳”。这两种都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而采耳,通过工具刺激和按摩进行,相传具有3个好处。

舒缓神经,调节情绪

做完采耳后,疲惫的神经得到了深度的放松,人们焦虑而紧张的情绪得到了纾解,这也是很多人在做完采耳后,感觉身体特别轻松的原因。

清洁耳道,预防疾病

采耳师傅通过专用的工具,把耳道中的耳屎清理出去。如果耳屎过多则容易影响听力,甚至引起中耳炎和耳道感染。

采耳虽好,但风险不小,要不要做呢?

看到采耳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是不是已经蠢蠢欲动了呢?别急,采耳虽好,但是风险真的不小,来听听是什么道理吧!

不少人认为耳朵里面有耳屎,不舒服也不美观,所以要经常掏耳朵。

实际上,耳屎富含油脂,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面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外界的灰尘颗粒,防止昆虫等微生物对耳朵的侵害,有着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同时,富含油脂的耳屎能使耳道保持一定的温湿度,让耳道深处的鼓膜不会干燥,处于最佳的状态;还能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杀菌作用。

耳屎一般能够自然脱落,人在进行咀嚼、说话、开口闭口等运动时,形成外耳道结构的特定蠕动样变形运动,过多的耳屎就能借力自行排出。

近年来,媒体上由于采耳而导致真菌感染,医院就医的案例层出不穷。

耳朵是人体很敏感脆弱的部位,每个人的耳道深浅都不一样,如果使用错误的手法,或是不干净的工具掏耳朵,很容易伤害耳道里的皮肤,真菌感染,甚至伤到鼓膜,造成听力下降,同时也会损害耳道的健康内环境。

发生外耳道耵聍栓塞,医院“采耳”

耵聍栓塞,是指外耳道内分泌物过多,或排出受阻,使耵聍在外耳道聚集成了团,把外耳道堵塞住了。耵聍栓塞会影响听力,甚至诱发炎症,属于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

如果耳屎太多,发生耵聍栓塞,医院进行“采耳”(洗耳)。对于较小的耵聍,医生会用耵聍钩直接取出;如果是较大且坚硬的耵聍,会先使用耵聍水滴耳,待其软化后,医院冲洗或取出。

但当耵聍较多,还有其他感染发生时,应该先控制感染,把炎症控制稳定后,再取出来。

日常护耳,也要注意4件事

不要频繁用棉签掏耳朵

如果自我感觉听力存在问题,应该及时就医。美国耳鼻咽喉学会指出,用棉签掏耳朵,反而会让耳朵里的耳垢越来越多,在医学上也叫耳垢栓塞。

戴耳机切记时间太长,声音太大

耳朵在处于大于分贝的大音量环境下,超过1小时,可能会造成听力不可逆转的永久性损伤。有研究证明,在连续使用耳机6个小时之后,会造成听力损害。这是因为耳朵里塞着耳机,贴着耳鼓膜,在长时间的音乐震动下,长时间接收声音刺激,损伤鼓膜,加速耳鼓膜等听觉器官的老化。

慎用耳*性药物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药物,对耳朵的听神经有明显的*害作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发生耳朵不适,及时治疗

如果发现自己耳朵长期有不舒服的症状,应该怀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医院检查治疗,控制病情进展,必要时需要听从医生的意见,进行修补手术等。

参考文献:[1]耳屎是保护耳朵的防线.幸福:悦读.2():71-71.Print.[2]江德胜.耳屎的功与过.《家庭用药》.5():14-14.Print.[3]徐安琪.频繁掏耳危害多,耳屎可保护耳朵.青年科学.():44.Print.[4]林运娟,吴晓琴,马鑫,余力生,赖仁淙.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鸣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调查.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2.8():-.Print.[5]雷欧厦.采耳养生保健掘金朝阳产业.大众投资指南.():51.Print.[6]经常掏耳朵,女子耳朵里长满霉菌.《家庭医药》.10():4-4.Print.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