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剪一件美丽的衣裳——
对于书,并不陌生。家里氛围很好,满眼的书,散见于床头案边。带着一种仰慕的感觉,随手翻开一本,总觉得作者离我很远。得到郭光明先生的书,因为是文友,翻开的是更多的亲切,如同一位老朋友,心理上没有那份隔阂。于是,我随手在书上做下记录,可圈可点,倒像是在批阅,读书时的那份认真和细腻,使我不放过一个标点。
去除了心理的厚障壁,在随意且专心的状态下,我读完了光明先生的《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有一种感动,让我想为文集写点什么。评球的永远比踢球的高明。我不会写评论,更谈不上比光明先生高明,只是合上书本,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遂作文记之。
1.惯用排比,这是光明先生的最大特色
在光明先生的《一窖浓郁的陈年美酒》中,每篇里都可找到对应的句子来证明我这个观点。有的是整段这样排比下来的,有的是好几句这样排比的,最少的也就三两句的排比。对于同一个景物,他从不同的角度,一气呵成,排比的运用,使文章增色不少,而且韵律节奏感强,排山倒海,朗朗上口,令人欲罢不能,真的是一种心理愉悦的过程,我称之为“光明体”。
“走进一家年画作坊,亲手印制一张回味无穷的木板年画,把一番惬意沉淀在心里;走进一家织布坊,采撷一张漂亮的“织女图”,留住了纺织村姑的娴熟、美丽与安详;走进一家酿酒坊,粗大的酒缸让我想起了竹林七贤里的刘伶,他那痛快淋漓与猪共饮的超然物外的傲气,谁能与之争锋?谁能与之同共?”(摘自《返璞归真的槲树湾》)——这是整段排比。
“趵突泉的水是灵性的。明镜般的泉水闪烁着洁净,硕大的泉眼喷涌着晶莹,跌宕的水波涟漪着娇嫩嫩的清洌,起伏的波澜荡漾着脆生生的甘甜;那一朵朵泉花昼夜不停地汩汩绽放,绽放着它的澄清,它的清澈,自然的如同一面镜子,把人影的自然映入镜中;它与生俱来的高贵本质没有为“文化”的金箍所束缚,没有为“名胜”的光环所陶醉;高兴时文静地涌动着它的冰清玉洁,烦恼时用一方栏杆圈住了野性;它的性格没有逆来顺受的奴性,没有沽名钓誉的标新立异,它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在永不疲乏、永不退缩中感受自然的伟大。”(摘自《趵突泉韵》)这里整段地从不同角度,运用排比,描写泉水具有灵性。而本文又是通过描写趵突泉是有性格的泉,趵突泉的水是有灵性的水,趵突泉是泉水不是孤立的泉水,三个大自然段排比下来,看吧,对于一眼泉水,从小处着笔,从高处俯瞰,全是排比的运用,带给人的是何等的享受!又怎么不使人对趵突泉有了全方位的感受?又怎么不对趵突泉*牵梦绕呢?
2.古诗词的点缀
恰到好处的运用古诗词,不但提升了文章的质量,而且使读者佩服作者的文化沉淀,这种作用大家都知道。只是有人一味的罗列下来,造成一种堆砌的感觉,不如光明先生聪明,在行文中间,来几句古诗词作点缀,浑然天成,锦上添花。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除了天长日久积累,烂记于心外,还要能充分领会和理解,这样在写文章时,才可以随手拈来,借力使力不费力。这点上,除了聪明,更多的是辛勤的结果。光明先生在大学期间,读书笔记就有半米厚。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对生活的严谨,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态度,谁也不可能做到。所谓谁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尝尽别人不能忍受的辛苦,才能达到令人艳羡的高峰。对光明先生不熟悉,只是惊诧于他文学功底的深厚,文笔的细腻,读完他的锦绣文章后,靠着想象和聊天,我才能揭开光华面纱后体会到他背后的辛劳和耐得住的寂寞。
“静谧的大山里没有‘物是人非事事体,欲语泪先流’的纷扰,只有‘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的宁静;没有‘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的凄凉,只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淡雅;更没有滚滚红尘,物欲横流,只有‘人淡如菊,心素如简’的意境……走进大山的深处,我突然发现,‘一樽还酹江月’说的不是如梦人生的无奈,而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超然。”(摘自《大山深处的洒脱娴静》)。
“虽然它们的曲茎虬枝大都已经折戟沉沙,已经没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没有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娇姿,更没有有朱自清笔下‘莲叶荷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灵动,但‘是处红衰翠减’无损于‘清誉自风流’的神韵,在波光粼粼中独守着‘苒苒物华休’的凝重。”(摘自《残荷》)。看吧,光明先生的文章这样的点缀随处可见,没有一丝牵强和做作。读类似的文章引起的真的是无尽的享受!
3.细节的描写
《采松菇》:“我拾阶而上,满目的苍翠扑面而来,令我目不暇接:浅淡的绿缥缈着心旷神怡,墨色的绿充盈着幽幽的葱郁,而浓淡融懿的绿,疏密有秩地盎然着大自然的博大与魅力。”
《弹古筝的女人》:“她淡靥轻展,双手抚琴,眉间凝着的一份傲世的冷色。而她全神贯注,用她那纤细的手指,或托,或劈,或挑,或抹,或按,或滑,或揉,或颤,托出了巍巍高山,劈出了洋洋流水,挑出了涓涓细流,抹出了滴滴清泉,按出了无眠的惆怅,滑出了月下的幽怨,揉出了《平沙落雁》的低吟,颤出了《化蝶》的哀婉……那二十一根晶亮的琴弦,犹如她隽秀的长发,紧紧绷在琴身上,而她那纤秀的手,犹如一双“魔手”,在她的轻抚慢抹中,抚出了诗情画意,抹出了高山流水。”
《登山独醉笑秋风》:“走出虎门村,路边的柿子,埂上的山楂,坡上的苹果,灌木丛中的野山枣,在蓝色的天空衬托下,橙得透明,紫得娇艳,红得好像少女害羞的脸,秋风拂过的那瞬间,大豆摇起了清脆的铜铃,高粱举起了红色的火焰,而拥拥挤挤的玉米,也被秋风吹得沙沙作响,如同田野里唱起了丰收的歌。”看吧,读这样的文章使人勾画了一幅美景,随着文字的深入,我们就仿佛见到了描写的景象。
4.游记散文一定要有升华,写出自己的感觉
一般人写游记,只是写出了“所见”、“所闻”,但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光明先生说写游记要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戏称为“六所”。光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采松菇》:“女儿在失望之中加快了脚步,我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跟随着她左冲右撞。在深一脚、浅一脚的左冲右撞中,我告诉女儿,采蘑菇锻炼的是人的耐性,表面上看没有蘑菇,但不要轻言放弃。因为在你轻言放弃的时候,有可能也放弃了一次收获,因为在很多的时候,意外的收获往往发生在不起眼的地方。”
“天色已晚,该下山了。我和女儿抬着满满的一篓蘑菇,一边体味着‘上山容易下山难’古话,一边磕磕碰碰地走在下山的路上。我告诉女儿,人生如爬山,生活都是在‘上山’与‘下山’中循环往复。但要记住,不管‘上山’也好‘下山’也罢,都要脚踏实地,都要一步一个脚印,否则将寸步难行,或者跌入路边的万丈深渊。”
《白云洞探幽访古》:“我自己在静静想象,假如这处遗址真的是一座建筑的话,那参天的大树与小巧玲珑的建筑融合在一起,是何等的幽雅俏丽?我不知是因为洞前有了道观而时常飘出白云,还是因为洞里时常飘出白云而有了道观?”
光明先生总能在描绘景物时,加上一段自己的思考,把文章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使文章有了可看可点。套用一句文友的话说:“别人的文章,只能读出一两分深意,而光明的文章要反复读,才能读出四五分深意来。”济宁的纤夫先生也评价说光明先生的散文有很高的高度。而我却说,一篇游记,如果只写到看过的美景,没有通过描景使人悟出一点道理,只能悦人耳目,不能愉悦心灵。读光明先生的游记,却使人收获了多种美感,妙不可言,身心愉悦!
以上列举的只是光明先生游记的一些共性,是很鲜明的特点,每篇文章里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证。读光明先生的散文,就如同欣赏一件美丽的衣裳,而这些艺术手法的交互运用,就是裁剪这件衣裳必不可少的工序,少了哪步都会造成一种缺憾,裁剪不出美丽的衣服。当然还有一些首尾呼应啦,开门见山啦,只是个性,不在此一一引证。
醉心于光明的文章,羡慕于光明的词句,可圈可点的找出了一些规律,是希望如我不会写游记散文的,有了一个模仿的样式,找到一个领路人。要达到光明的境界,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程,或许穷其一生。因为没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一个借鉴多种描写手法的穿插运用,没有一定的思想感悟,这样的的游记就没有生命力,只是一时的兴致所为。赞相关美文阅读:·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济南郭光明被中国散文家协会吸收为会员·郭光明又一部新作正式出版发行·雪地沉思·水
之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