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应晓燕记者柯静
“医生,快帮忙看看孩子的耳朵”,8月7日,医院耳鼻喉科来了一位焦急的妈妈,抱着孩子进来,一边小跑一边喊着医生。接诊的医生向孩子妈妈丁女士问明情况后,立即给小豆豆检查治疗,经过短短十多分钟后,终于解除了豆豆耳朵上的“警报”。那么,豆豆耳朵上的“警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天下午,丁女士正忙着照顾生意,豆豆跑来说:“妈妈,你看,我是孙悟空齐天大圣。”丁女士忙完手头上的事情,才发现豆豆刚刚还拿在手上的一个小珠子不见了,就赶紧问豆豆把珠子扔到哪里去了,这一问把丁女士吓了一跳,小家伙模仿孙悟空,把珠子当成了金箍棒塞进了耳朵里面。丁女士不敢去掏小珠子,立马带豆豆到医院来寻求帮助。
医生用内窥镜检查了豆豆耳朵中珠子的位置,用耳鼻喉科特殊的器材来取珠子,但是豆豆看到医生拿着器材的样子就开始害怕起来,再被医生的头灯一照,就开始哭喊挣扎,而且豆豆耳道小,珠子是圆形光滑的,给取珠子带来了难度。耳鼻喉科医生耐心地、小心翼翼地取出了豆豆的“金箍棒”。据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介绍,一进入暑假,“小神兽”们放假在家,来医院取耳朵异物、鼻子异物、咽喉异物的也多起来了,七月至今有20多位小朋友被家人带过来,取出来的东西千奇百怪:纽扣电池、花生、豆子、五子棋、橡皮泥、硬币等。
耳鼻喉科医生建议,怀疑外耳道内有异物,首先不必过于惊慌,不可随意应用身边工具来试图取出异物,贸然将棉签、挖耳勺等头端膨大的工具深入耳道内易将异物推向耳道更深处,加重症状,增加鼓膜受损的风险,也不利于后续医生取出异物。而擅自使用细铁丝等自行制作的工具企图钩出异物更是不可取,不熟悉耳道结构将坚硬锐利的物体伸进耳道内极易损伤耳道壁甚至鼓膜,造成严重后果。
确认有外耳道异物进入史或出现上述耳内不适感怀疑有外耳道异物的患者,需及时至耳鼻咽喉科门急诊就诊,经检查确认有耳内异物的,医生将根据异物的性质、形状和位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取出方法。耳道异物总的治疗原则是取出异物,但是,若因异物导致外耳道红肿、溃烂甚至耳膜穿孔、出血等病情严重者,则应配合药物抗炎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什么是外耳道异物?
外耳道异物是临床常见的外耳道损伤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儿童。多因儿童不慎将小物品(豆类、小珠粒)塞入耳内,成人多为挖耳或外伤时所遗留。亦见于虫类(飞虫、蚂蚁、蜘蛛、蟑螂)等侵入而造成。
当遇见下列情况的时候,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外耳道异物:
病史:有异物进入外耳道的病史。
症状:(1)小而无刺激的异物,可长时间停留在外耳道内却没有任何症状,需查看外耳道后才能发现。
(2)异物较大者,可有阻塞感、听力下降、耳胀,若异物压迫耳膜可致耳鸣、眩晕、耳痛、反射性咳嗽等。
(3)昆虫类入耳,在耳内爬行、骚动,可使患者惊慌不安,耳痛、耳痒,或刺激鼓膜产生擂鼓样响鸣,甚者耳膜被抓破穿孔、出血。
(4)植物性异物,如豆类、稻谷等,遇水膨胀,可压迫外耳道,致使外耳道肌肤红肿、糜烂、疼痛。
外耳道异物有哪些危害?
耳鸣、疼痛、听力下降、反射性咳嗽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
尖锐性的异物进入外耳道引起耳胀、听力下降容易产生惊恐、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外耳道异物损伤鼓膜,会影响听力,严重的可导致耳聋,对患者影响较大。对于不确定是否存在外耳道异物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确诊后处理。
不同的外耳道异物,又该如何治疗?
昆虫类:
(1)切勿惊慌喊叫,避免虫子受到惊扰进入外耳道深部。
(2)可先用手捂耳,张大嘴巴,然后到暗室内,用手电筒照耳道将小虫诱出。
(3)用酒或食用油等滴入耳内,使虫体失去活动能力,以防对外耳道或耳膜造成进一步伤害,然后用刮匙、耳钩、镊子或外耳道冲洗取出。
非生物类:
(1)此类异物入耳后,可将患耳侧朝向地面,将耳朵往下拉,用同侧脚在地上跳数下,有利于异物掉出。
(2)对于质轻而细小的异物,可用凡士林或食用油涂于棉签头上,将其粘出,或者用带负压的吸管将其吸出。
(3)对于大块状异物,可用刮匙、耳钩顺耳道壁与异物间的空隙绕至异物后方,轻轻向前将异物拨出,切忌用镊子挟取,以防异物滑入外耳道深部。
(4)此外,遇水膨胀、易起化学反应或锐利的异物,以及有鼓膜穿孔者,忌用冲洗法取耳内异物。
(5)对于躁动不安、不合作的儿童,可考虑在全身麻醉下取出异物。(6)切勿自行用镊子、耳钩等尖锐物品,以免对外耳道、耳膜造成损伤。药物治疗:取出异物后,若外耳道肌肤红肿、疼痛、糜烂者,可用氧氟沙星滴耳以抗感染,耳膜穿孔者应及时就医对症处理。应定期消毒换药,直至伤口愈合。
外耳道异物重在预防
异物入外耳道后,医院就诊取出,避免自行取出时不慎损伤外耳道肌肤及耳膜,或将异物越推越深,给异物取出造成更大的困难。
自行取异物后,如不适症状未见完全消失,说明仍残留有异物或存在外耳道损伤等情况,应就诊对症处理。
异物取出后,应保持外耳道清洁,不可进水,以防感染。对存在的并发症,如外耳道炎、鼓膜穿孔、中耳炎等应继续积极治疗。
戒除不良挖耳习惯,成人无论是俗称的干耳或湿耳,都尽量不要养成老拿棉签之类掏耳朵的习惯,以免断棉签、火柴棒等物遗留耳内,或一不留神插入过深,损伤鼓膜甚至造成中耳及内耳的损伤。
注意教育小朋友们,及早和孩子们说清楚,耳朵里不能乱塞东西,容易引起危险的小物品要放好,不要让小朋友随意触及。
野外露宿时应加强对周边环境的防护,以防昆虫类误入耳道。
编辑杨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