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亿今天在朋友圈
看到了一篇文章
在地铁上笑到岔气
文章的主人公谭先杰医生
医院妇产科的主任医师
医院的资深医生
但在意外吞下一枚两头尖锐的枣核之后
他也经历了和普通患者一样的焦虑、惶恐
事后
他写下了这个
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略带气味的小故事
故事的开始
和其他所有惊心动魄的传说一样
平平无奇
但是接下来
枣核表示
“你对真正的力量一无所知”
如此尖锐的长条型枣核
进到肚子
会不会把胃肠道穿个孔?
冷(bao)静(zao)的
筛查搜索内容
“我是医生,我是专业的”
最终
功夫不负有心人
谭医生的这篇文章
幽默的笔触改变了人们
“医生都‘高冷’”
这个想法
今年年初
一名18个月大的孩子
因为误食玩具
引发肠穿孔
从X光片可以看到,孩子肠道内有5颗巴克球(一种磁力极强的玩具),而且已经连成了一排。
在经过长达3小时的手术和10多天的抗感染之后,这些磁珠终于被成功取出,孩子痊愈出院。
和一般的消化道异物不一样,磁珠、磁铁由于有很强的吸附力,在吸附过程中可以将肠壁夹在中间,使多段肠管蠕动受限,导致肠梗阻,由于吸附紧密,时间稍长,磁珠之间夹着的肠子会出现坏死、穿孔,危及生命。
一颗花生
一块果冻
一个玩具
甚至是一粒纽扣电池
这些最常见的小东西
都有可能因为误食
造成可怕的后果
宝宝会爬会走以来
爹妈要操的心多了N倍!
宝宝经常逮住什么
都要摸一摸、舔一舔
甚至还要塞进嘴里尝一尝
这是宝宝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软硬、味道、大小、质地等等各种信息
对宝宝来说都有趣极了!
对家长来说紧张极了好么!!!
不小心把东西吞进去怎么办???
看来
我们还是要学点
预防、急救技巧
远离悲剧,预防最重要
玩具不宜过小,能含入口中的玩具,不要给孩子玩。家长要引导宝宝不要将玩具放入嘴里。培养孩子安静吃饭的习惯,别一边吵闹、跑跳,一边吃饭。孩子哭闹时,不要强制喂食。不要给小宝宝吃花生、瓜子、豆类、果冻等容易噎到的食物,就算要吃,也要捣烂,带核的食物要先去核。宝宝的活动区域内,不要出现细小物品或危险物品,例如硬币、纽扣、图钉、纽扣电池、药品、化妆品、小珠子、杀虫剂等。
低龄儿童最需注意误吞异物
硬币、发夹、铁丝、铅笔头、游戏币、玻璃球、纽扣电池、鱼刺、枣核、戒指……这可不是组词游戏,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硬物,经常会从一些小孩子的食道或胃里取出来!
“在临床上,每年因误食、误服、误吸、医院就诊的儿童非常多。”医院小儿外科副主任苏泽礼介绍说,低龄儿童占大多数且不同年龄段行为有所区别。
如2岁以下的幼儿因处于口腔敏感期,经常会把异物,尤其是细小的东西放入口中;2~4岁的孩子出于好奇,喜欢把圆形光滑的东西塞入耳道或鼻道内;再大一点的孩子,有时会把异物塞到尿道、阴道甚至是肛门内。”
其中如因异物堵住气道导致呼吸困难,紧急情况也可窒息死亡。所以,误食或误吞异物后的处理尤为重要。
保持冷静,根据症状来急救
按照儿童误吞异物进入的位置不同,一般分为三大类:气管异物、食道异物和胃肠道异物,其中,气管异物最危险。
“发现孩子脸色青紫、憋气、呼吸困难,或出现剧烈咳嗽、哮鸣,需要警觉。如果是异物进入了气管,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紧急处理,直到异物冲出为止。”
食道异物多发生在食道上端开口处。食道异物如果不能及时取出,可能引起食道周围炎、纵膈炎和脓肿,严重时可能引起食管瘘,或穿破大血管引起大出血。“异物进入食道多表现为吞咽困难、异物感、疼痛、唾液增多等症状。”医生介绍说,光滑小异物通常经过2~3天时间就能够随大便自行排出,但如果是大异物或者尖锐异物,如枣核、缝衣针等,容易引起食道和胃肠穿孔,医院,用儿童胃镜取出。
小药片,孩子误服伤害大
误服药对儿童的伤害不亚于其他意外。药物多需要经肝脏代谢,儿童身体发育还不完全,一旦用错药,将发生比成人更严重的伤害。医生介绍说,“比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部分晕车药可能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儿童的黏膜较为脆弱,误服外用药会腐蚀食管。”
孩子一旦误服药物,家长应根据服用药物的类型、剂量来决定怎么进行急救。
1、毒副作用小的药物:如吃了维生素、止咳糖浆、钙片等,可以让孩子多喝水,促进药物稀释和排出;
2、量大且有毒的药物:马上用手指压住孩子的舌后部催吐,医院进行治疗;
3、腐蚀性药物碘酒类:发现后马上给孩子喝米汤、面糊等含淀粉的液体,阻止对碘的吸收;如误服强酸类药物,应立即服肥皂水、生蛋清以保护胃黏膜;如误服强碱类药物,应服如食醋、桔汁等中和。
“医院急救时,尽量保持侧卧,防止发生抽搐呕吐时倒吸呕吐物;送医时需将误服的药物或药瓶带上,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采取解毒措施。”
耳鼻部位异物急救
可用手指堵压无异物一侧鼻孔,让宝宝用鼻子出气,将异物排出;或用棉花、纸捻刺激鼻黏膜,使宝宝打喷嚏,喷出异物;或用镊子轻轻夹出异物。如上述方法无效,医院处理。
TIPS
海姆立克急救法
让我们做个勤快、负责任的家长
马上行动起来
检查孩子活动的区域
不要出现细小物品或危险物品
为孩子创造一个干净、安全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