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的外耳道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爱耳日呵护宝贝耳朵,让Ta倾听美好世界 [复制链接]

1#

3月3日

星期三

全国爱耳日

婴儿护理

//////////

//////////

保护听力

保护听力,从预防开始

_

中国有听力语言残疾人为残疾人总数的首位。为了降低耳聋发生率,控制新生聋儿数量的增长,预防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中国耳聋发生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工作薄弱的现实,卫生部、教育部、民*部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中国爱耳日。

除了预防之外,日常的护理和保护也很重要,今天Pongo想跟宝爸宝妈们分享一些关于耳朵护理的小知识。

_

关于耳屎

耳屎,学名叫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物质,混合了灰尘、皮屑形成的。一般情况下,适量的耳屎其实对耳朵是有保护作用的。

1

保湿

耳屎能保湿,如果没有耳屎,耳道过于干燥,会引起耳痒、皮肤烧灼的感觉。

2

保护耳膜

耳屎像哨兵一样守着外耳道的大门,阻止异物侵入耳朵,保护耳道和鼓膜。当空气中的尘埃侵入耳道,耳屎能把它们粘住,保持外耳道的清洁;如果有小飞虫飞进宝宝的耳道,一旦尝到苦苦的耳屎,也马上会“逃之夭夭”。

人听声音,是外界不同的声波传进耳朵,引起鼓膜振动所致。如果声波过强,如打雷、爆炸等,鼓膜会受到剧烈震动,易招致损伤,时间一长,听力就会下降。而耳屎则可以像消声器那样减低声波的冲击,保护鼓膜进而保护听力。

3

预防感染

耳屎具有一定的油腻性。假如在洗澡时不小心水流进耳中,耳屎就可以发挥“水来土掩”的作用,防止脏水的侵袭,进而防止可能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

关于小孔

很多爸妈可能都会注意到自家宝宝耳朵上那个非常小的洞,老人说那是聪明孔、“仓眼”或“富贵仓”,有这个洞的宝宝是聪明、有福气,将来吃穿不愁。

事实上这叫做“耳前瘘管”,它是没有完全退化的“腮”。正常情况下这个“腮”会随着胎儿的发育逐渐消失,但是有部分胎儿在“腮”没有完全消失前就被生出来了,于是就有了耳前瘘管。

很多时候,耳前瘘管只是个小洞,没有其他特殊症状,有时候可能会有一点臭臭的白色分泌物,只要用干净的棉签蘸上碘酒轻轻处理了就行。所以,即便宝宝有耳前瘘管,爸妈们也不用太紧张,只要不发炎就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发炎了,就要重视及时处理。

那么如何能避免发炎呢?

1

不要挤

要经常帮宝宝清洁小手,宝宝好动,摸来摸去,很容易沾上细菌,如果这时候他因为耳朵痒,乱抓一气,就有可能把细菌带进耳前瘘管,导致感染。有分泌物流出时,大人千万不要用手去挤,也不要让宝宝随便挤压、抓挠;只有用干净的棉签轻轻的擦拭干净就好了。

2

正确清洁

我们都知道伤口沾水就容易发炎,那有耳前瘘管的宝宝,是不是不能游泳呢?洗头、洗澡都要非常小心翼翼呢?

医生表示,只要没有发生感染,游泳、洗澡都是不影响的。但是一旦发生过感染,那么今后发生反复感染的几率很大,所以感染部位要尽量少碰水。

就算没发炎过的宝宝,平时也要注意保持耳部干燥,洗澡或游泳后用水,用干棉签轻轻擦干。

不过也不必刻意每天都清洗宝宝耳朵,只要一周一两次,用清水轻轻地清洗宝宝耳朵后擦干。或者用棉签蘸上清水,轻轻地擦洗就可以了。

3

学会自我保护

宝宝对“洞”的想象力有时候真要吓死人了!

现在有“创意”的宝宝真不少,有把牙签和针头放进耳朵里的,有用大头针的帽子那头进去,出来就有难闻的分泌物,结果后来发炎了;还有把一整根自动铅笔芯塞进去过…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跟宝贝的沟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我们不用让宝贝知道原因,我们只要在宝贝去触摸耳朵的时候及时把她的手拿下来,通过重复性的“制止”动作,让宝贝意识到这个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积极预防

新生儿出生后,一般情况下父母难以在1岁内发现其听力问题,多数孩子到了2-3岁不会说话时,才引起家长注意;新生儿2-3岁才被发现有听力问题的话,就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期,即使这时候进行干预,其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水平仍会落后于同龄儿童。

因此建议宝爸宝妈在宝贝出生后,可以进行一个“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检测方法,将可能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段之前得到适当的干预。

第22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希望每一个宝爸宝妈都能重视起来,从根源实现“人人享有听力健康”的目标。

NYC给婴幼儿最好的开始

给父母最好的选择

我们坚信每个孩子

都拥有自然赋予的潜质

我们坚信更多丰富体验

才能激发孩子无限潜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