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说件丢脸的事,有次给孩子洗澡时被泼了一脸水,当时没顾上,结果你们猜怎么了?
一只耳朵听不见了!
也不是瞬间听不见,是温水煮青蛙那种听不见。过了半个月回过神后,小南试着用婴儿棉签掏了掏耳朵,咦,怎么回事,铜墙铁壁的触感?
赶紧扔掉棉签就去耳鼻咽喉科,确实是超级硬的一大坨耳屎,分4次才掏干净,当最后一块大耳屎被吸出来时,瞬间神清气爽。
重头戏来了:医生自嘲“又当了回铲屎官”,然后千叮嘱:下次耳屎堵住了也别掏,大人小孩都别掏,找我们就是了。
为什么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医生不建议掏耳屎?先来快速瞅两眼新闻:
耳屎需要掏吗?
耳屎,学名“耵聍”,主要是外耳道皮脂腺和耵聍腺的分泌物,混有少许灰尘、皮屑,内能保护耳道,外能靠气味“劝退”飞虫,存在的价值非常大。
大部分人是干性耳屎,干干的薄片状,会自行脱落;少部分人是油性耳屎,不容易脱落。不管干性还是油性,都很正常。
所以,别轻易去掏。
耳朵有状况,也不掏?
基本不掏!
但是有这些情况,不要任由耳屎在耳朵里作妖,还是要叫医生掏一掏的。
部分孩子腺体分泌就是比其他人旺盛,腺体分泌旺盛导致耳屎生成速度较快。部分孩子耳屎分泌倒是正常,但外耳道畸形、狭窄、有瘢痕,耳屎不容易排出来,在耳道里“堵车”了。如果新鲜耳屎干燥后没有及时排出去,日积月累阻塞耳道也不是没可能,这种学名叫“耵聍栓塞”,得掏。耳屎非要刷存在感,动不动压迫一下鼓膜引起眩晕、耳鸣、听力减退;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遇水膨胀时完全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闷、耳鸣、听力骤降(小南就中招了)。[1]
掏耳朵的正确姿势了解一下:
特殊情况下可以掏耳朵≠想掏就掏,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样掏耳朵,耳朵才安全:
1、耳朵实在痒,洗干净双手,用手指在耳洞口轻轻挠两下。划重点:只能手指,不能钥匙等尖锐物品。
2、如果经常痒,瘙痒难耐,可能是外耳道湿疹,去医院。
3、游泳时怕耳朵进水或耳朵发炎过,戴耳塞+去干净的游泳池。
4、游泳时耳朵进水了,上岸后将头偏向进水的一侧,再把耳朵轻轻往后上方拉,可以单脚跳也可以轻轻拍耳朵,早点让水流出来。
5、游泳时鼻腔进水了,不要用力擤鼻子,否则水很容易流入中耳,会引发中耳炎。
6、用醋或酒精滴耳朵是什么*?只会让感染加重。[2]
当然,很多爸妈是“眼睛会了,手不会”,如果孩子耳屎多还合并了感染,医院,先控制感染再去解决耳屎。
如果孩子经常栓塞或栓塞很明显,还是要定期去耳鼻咽喉科“签到”,及时“铲屎”,预防下次栓塞。[3]
总之,小南以亲身经历告诉你一件事:耳朵有状况,去医院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