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耳鼻喉科来了一位坐立不安的病人阿添(化名),一来就对着接诊医生叫苦不迭。阿添去成都体验了采耳,回来后耳朵奇痒无比,还有听力减退迹象。经检查,他的耳朵里长了好几朵蘑菇样的真菌。
去成都体验采耳
回榕后小伙耳朵奇痒
1个月前,阿添到成都出差,当地的朋友热情邀请他去体验巴蜀风情——采耳。师傅拿着各种工具在他的耳朵里捣鼓,有小勺子、小刷子、长长的耳针,还有被称为孔雀毛的工具,挠得耳朵又酥又麻,整个过程真的很舒服。
但好景不长,回到福州后,阿添的耳朵就开始发痒,而且越来越痒,奇痒无比,耳朵内还有闷堵感,听力也有减退的迹象。
阿添起初以为是自己最近工作太累了,就没当回事,几天后这样的症状愈发严重。无法忍受的阿添急急忙忙赶到医院耳鼻喉科求诊。
耳道已被绒毛堵住
耳朵内长“蘑菇”
接诊医生祝凤玉主治医师拿着耳镜仔细探查,观察到阿添外耳道存在大量灰白色的痂皮和分泌物,长出了细细的绒毛,耳道已经被这些绒毛糊住,只留下一道小小的缝隙。耳道里的分泌物呈丝状或者是小蘑菇状,和发霉了一样。
祝凤玉医生考虑阿添得的是真菌性外耳道炎,耳朵里长的是真菌。为明确何种真菌感染,祝凤玉医师提取少量分泌物送到检验科进行培养鉴定。
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组长陈文主任对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鉴定后,确认该真菌为土曲霉菌。
陈文主任介绍说,土曲霉菌抵抗力强,在外耳道潮湿环境下大量繁殖,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耳阻塞感、耳鸣和听觉障碍。
在使用滴耳液配合口服抗真菌药物一段时间后,阿添的症状明显缓解。
防真菌,外耳道干燥很重要
应避免不洁挖耳习惯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孙丽清主任提醒市民,防真菌,外耳道干燥清洁很重要。
首先,减少不必要的挖耳对耳道的损伤,禁用不洁净的工具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积极治疗外中耳慢性炎症;出现耳部不适,应及时就诊;日常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或洗澡后,用棉签将停留在外耳道的水擦干,或者用电吹风吹干,保持耳道干燥。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耵聆,俗称耳屎,正常情况下,耵聆对耳道和鼓膜有保护作用。
有的人是干性的,呈片状,这种耵聍可以随着头位的改变或运动,或咀嚼动作,都可以自行向外脱落,一般没有任何症状,也不需要处理,待其自行脱落就可以。
有部分人的耳屎黏稠,称油性耵聍,不易脱落。当耵聍在外耳道内堆积,凝结成块,堵塞外耳道,就称为耵聍栓塞,医院进行清理,不提倡习惯性自行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