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是患者在缺乏外部声源的情况下,耳内或颅内产生嗡嗡、嘶鸣等不成形的异常声幻觉。这种声音感觉可以是一种或一种以上,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耳鸣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它是一些疾病的症状。人可以出现生理性耳鸣,当耳鸣超过了生理限度,就成为症状性耳鸣。
听力下降的患者常伴发耳鸣,耳鸣往往是听力系统出现障碍或者紊乱的一种症状表现。
主观耳鸣和客观耳鸣
客观耳鸣时,不仅患者可以听到耳鸣声,医生通过听诊设备也可以听到。这类多为搏动性耳鸣,主要由于耳部血液湍流,或面部、颈部肌肉收缩造成,病因和疗效均比较明确。
而主观性耳鸣,是在没有外部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只有患者才可以听到的耳鸣。这种主观性耳鸣声,通常被患者描述为响铃声、嗡嗡声或咔嗒声。
急性耳鸣、亚急性耳鸣和慢性耳鸣
根据耳鸣的时间长短进行分类,耳鸣时间短于3个月的为急性耳鸣;耳鸣时间短于6个月、长于3个月的为亚急性耳鸣;耳鸣时间长于6个月的属于慢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和非搏动性耳鸣
搏动性耳鸣,表现为耳鸣的节奏通常与心跳速度、脉搏速度相匹配,可能具有急促或轰鸣的性质。医生用听诊器也可以听到,又叫做节律性耳鸣、血管性耳鸣、脉冲耳鸣。它可由血管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或由特发性颅内高压,即颅骨内压力的积聚引起。
搏动性耳鸣约占全部耳鸣的4%。除此以外,均为非搏动性耳鸣。
孕妇耳鸣
这是一类特殊的耳鸣,可能是女性怀孕期间最常见的耳部症状。如果孕前曾经有过耳鸣、听力损伤、长期接触噪音或头痛的经历,那么在怀孕期间患上耳鸣的风险会更高一些。怀孕本身并不是耳鸣的直接原因,而是一种诱发因素。
除了以上分类之外,还有医生根据耳鸣是否给患者带来生活困扰而分为伴有心烦的耳鸣和不伴心烦的耳鸣。
血管性疾病
血管性疾病最常引起搏动性耳鸣。比如耳颞部附近的动脉血管,可能传递血液湍流的声音,颈动脉系统也是常见的声音来源。良性颅内压升高、乙状窦憩室或者明显颈静脉球的患者,可能听到静脉嗡鸣声。
听力损失引发的耳鸣
与年龄衰老有关的听力损失,也就是老年性耳聋,通常从60岁左右开始。
长期暴露在高分贝噪音中,或者长期身处于噪音环境,也会损害人的听觉系统,并导致听力损失,比如大型的娱乐活动现场,或剧烈的电锯声。
在听力损失的情况下,大脑就无法接受某些特定频率的声音,大脑开始适应,而耳鸣可能是大脑填补这种缺失的一种方法。
中耳堵塞或咽鼓管功能障碍
耳道堵塞,可以导致内耳压力增大,影响鼓膜的功能。比如耳垢过多、中耳积液等。咽鼓管异常开放,可以引起类似海洋咆哮声的耳鸣,并且频率与呼吸同步。
头颈部外伤
头部或颈部的严重外伤,可以损伤到神经、血流和肌肉,从而引起耳鸣。这种耳鸣症状往往比较严重。
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连接着下颌骨和颅骨,位于耳朵前部,控制着张口、闭口或者咀嚼等动作。
颞下颌关节中的肌肉、韧带、关节软骨受损,可以导致耳鸣症状,因为它与听觉系统相邻,与中耳共享部分韧带和神经。这种耳鸣患者,还会感到下颌疼痛,或者下颌移动能力受限制;咀嚼或者讲话时,有关节摩擦音。
鼻窦压力和气压伤
重感冒、流感或鼻窦感染引起的鼻塞,可以在中耳产生异常压力,引起耳鸣。在潜水、跳水等情况下,由于水压的剧烈和快速变化,引起的急性气压伤,也可能损害中耳、内耳,引起耳鸣。
耳毒性药物导致的耳鸣
一些处方药的副作用也包括耳鸣。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耳鸣是一种急性、短暂的副作用,如果停止服药,耳鸣症状通常会减轻或者消失。
一些耳毒性药物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耳鸣的症状,比如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物等。
其他系统疾病
耳鸣可以是以下一些疾病的症状之一,也就是说,这些疾病是常见的引起耳鸣的疾病:
内分泌疾病:甲亢、甲减、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精神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紧张症。肿瘤:听神经瘤。
临床表现
音质特征
音质表现多样,常被描述为蝉鸣声、嗡嗡声、咔嗒声、搏动声,或者其他噪声。
耳鸣出现侧别和部位
耳鸣可以出现在单侧,也可以双侧耳鸣。耳鸣的出现部位,可以在耳中、颅内、颅外、空中等。
耳鸣响声出现在颅内、颅外时,叫作颅鸣。患者自觉鸣响在头部,或者在头部表面的某个区域。
如果患者自觉耳鸣的响声在身体周围的环境中,则是空中鸣响。
音调特征
高音调持续性耳鸣,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引起,或提示可能耳蜗损伤。
低音调性耳鸣,通常见于梅尼埃病,或者病因不明确的耳鸣患者。
血管源性耳鸣
呈明显的搏动性耳鸣,或者耳鸣呈嗡嗡声,运动时耳鸣频率和强度增快、增加,部分患者可以意识到耳鸣与脉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还有一部分患者的耳鸣强度、音调,会随着头部运动或体位的改变而改变。
躯体性原因耳鸣
咔哒音性耳鸣可能提示伴有结构生理性改变,或者神经系统疾病。
点评:我们经常性的出现耳聋耳鸣,是不太正常,所以要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