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宁夏纪委监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马富平
11月6日是下沉阅海万家社区的第5天。早晨7点,天色依旧朦胧,夜色还未褪去,打起精神撑起酸硬的身子。窗外丝丝如雨的雪沫凌乱随意地飘落,今冬第一场雪不期而至。简单洗把脸,赶到执勤点,眼前一幕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帐篷没有经得住风雪的“洗礼”,已然倒塌,篷中物资七零八落。
社区书记蒋莉带着人正在抢修,大家一起动手,掀起篷布,整理钢架,收集散落的物品。雪水浸湿的军用被在低温下已结出了厚厚的冰碴,鞋子被地上的雨雪泡成了“水包子”,踩在潮湿的地面格外冰冷。口中呼出热气从口罩的边缘溢出来,给眼镜片贴上了一层“保护膜”,让身边忙碌的同事的身影变得有些模糊。
社区的蒋莉书记着实不易,一场雪压垮了近三分之一的帐篷,她一个女同志,带着物业人员逐个修复。如果不是蔓延的疫情,这个下雪的周末,我应该是窝在沙发上看书、站在阳台上赏景,或者是带娃在公园的雪地里嬉戏……银川本就是个雨雪不多的城市,但今冬的雪来得格外早,真不知是雪来得不是时候,还是人们辜负了雪的美意。
搭好帐篷,配送完物资,对其他同事的值守点逐个进行查看,虽然降雪带来了降温,掀翻了帐篷,但每个人都没有退缩。坐在“小太阳”前烤了烤湿透的鞋子,忙碌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这里得说说“小李”。小李名叫李海洲,是自治区纪委监委下沉阅海万家社区小分队的联络员,个儿不高,憨厚壮实,说话瓮声瓮气。他每天除了值守自己的单元,为封控居民取回各种包裹,还要为我们小分队的其他成员送防疫物资,口罩、消毒液、棉大衣……只要社区有通知,他就有行动。
小李有辆小红电动车,他每天骑着“小红”,像个陀螺一样,在社区、快递投放点、封控单元之间不停地转动,还会把自治区党委、区直机关工委最新通知要求和精神第一时间发到群里,不时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深夜交完班,小李要带我回家,骑在“小红”上,他的耳朵冻成了酱紫色,小脸通红,咧嘴对着我笑,露出了一排白白的牙齿。小李是我们小分队工作量最大、最勤快的人,他的“小红”也是最有功劳的小电动,但小李总是说他只干了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大事,在危急关头,能站出来走到前头已经很不容易,为他和他的“小红”点赞。
冬季天黑得真早,晚上不到8点已黑透,疫情笼罩下的小区显得格外寂静,外面传来细碎的脚步声,一单元(未封控)的老大爷夹着被子走进来,把被子塞给我:“听天气预报说明天要降温,志愿者很辛苦,这是我们家的被子,晚上盖在腿上。”临走,不忘反复强调“洗干净着呢,消过毒”。
一场雪覆盖了大地,也阻断了鸟儿们的“粮源”。成群结队的喜鹊啄食封控居民送到单元门口的垃圾,啄烂了袋子,啄撒了垃圾,制造了疫情外溢的风险。赶喜鹊随即成了值守人员工作的新内容。大家各有想法,有的提议用弹弓,有的说用玩具枪,有的说把垃圾藏起来……但当前,只能老老实实用手势和呼喊声一遍遍驱赶。只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会为了几袋垃圾和喜鹊展开争夺战,只愿疫情能早点结束,让熙熙攘攘的人群重新回来。
今天下楼做核酸的一个大姐隔着警戒线递给我一张纸条:“我是一名耳鼻喉科医生,你的耳朵老痒,结痂流水,是湿疹性耳道炎,这是区分有无真菌感染的方子……”
每天早上,父亲为了让我多睡几分钟,早早起来,连开水都能凉到合适的温度倒在杯子里,以缩短我吃饭时间……这些片段让我在寒冷的冬夜里格外温暖。
此时此刻,在银川的每个小区,有一群和我们一样的志愿者守护着今夜的万家灯火,也有更多的“老大爷”、“核酸大姐”和家人挂念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守护者,但同时又被他人所守护。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建宏采访整理)
[责编:曾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