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的外耳道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掏耳朵真的那么危险吗
TUhjnbcbe - 2025/4/13 17:11:00

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的习惯,或是为了清理耳垢,或是喜欢掏耳朵时痒痒的感觉。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动作或许隐藏着不小的危险。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31岁男子突发不明原因的失忆和癫痫,医院检查发现,其颅内有两个充满脓液的肿块。经询问,该男子平时喜欢用棉花棒掏耳朵。

医生推测,很可能是棉花头掉落在耳道内,造成局部发炎,进而扩散进了颅内。

掏耳朵真的那么危险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过耳屎,没听过耵聍?

在说掏耳朵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耳屎。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它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内的耵聍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的黏稠分泌物。

有一小部分人的腺体分泌比较旺盛,耵聍尚未干燥就已经堆积到外耳道甚至流出耳外,凝聚成团。这种特征被称为“油耳”。

研究表明,耳垢的干湿主要取决于ABCC11基因,该基因控制着分泌耵聍的细胞管道,因而影响耵聍的性状。相较于亚洲人,欧洲人和非洲人中油耳更多见。

外耳道皮肤分泌耵聍,是因为耵聍起着保护耳朵的重要作用。

首先,耵聍含有的油脂成分可以滋润耳道,避免耳道皮肤干燥瘙痒。

其次,耵聍在耳道表面形成保护层,能阻挡外界吹入的砂砾、小昆虫等异物。同时,油脂成分不利于细菌生长,因此还能起到抗菌的作用。

耳朵能掏吗?

既然耵聍这么有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清理它们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确实不需要日常清洁外耳道。

健康人的耳,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仅需常规清洁耳廓的皮肤即可。随着腺体的不断分泌,上层耵聍会逐渐干燥、脱落,并随着讲话、进食、打哈欠等动作自然无感地排出。

事实上,掏耳朵不光无益,还可能有害。掏耳朵会刺激耳道皮肤内腺体的分泌,导致越掏耳垢越多、耳朵越痒。

尤其是有些人使用硬质器具(掏耳勺等),对耳内皮肤的刺激更强,而且如果操作不当非常容易伤及鼓膜,引发中耳炎甚至造成耳聋。

值得一提的是,儿童的耳道比成人更直更浅,有些家长喜欢给孩子掏耳朵,这非常容易造成儿童的鼓膜损伤。

用棉签掏耳朵更安全吗?

那么用棉签掏耳朵会不会好一些呢?答案是否定的。

棉签会将耵聍推向耳道深处,使其更加难以排出,甚至堵塞耳道(即耵聍栓塞)。

此外,棉花一旦掉落在耳道里,就会为细菌生长提供环境,甚至造成感染蔓延到颅内,像我们在开篇的案例里介绍的那样,引发严重后果。

长期的慢性刺激或是损坏外耳道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禁止了理发师剃头之后掏耳朵的做法后,人群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所以,小编建议大家不要养成掏耳朵的习惯,更不要随便给小朋友掏耳朵。

平时注意尽量减少耳道进水,出现耳道内疼痛、发炎或听力下降等症状时,不要自行向耳内滴药,医院的耳鼻喉科室就诊。

看了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掏耳朵这个行为背后暗藏的危险。对我们的耳朵来说,不打扰,才是最好的保护。

1
查看完整版本: 掏耳朵真的那么危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