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的外耳道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北康科普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TUhjnbcbe - 2022/5/13 16:22:00

爱耳日

.3

随着冬残奥会的举办,也迎来了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

\.3

人们用眼看见色彩,用耳聆听世界。耳朵作为身体的重要部分,即使在睡眠中,也从不停止工作,兢兢业业。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耳朵受到了巨大威胁。

首先,通过下面这张图来带大家直观感受一下在安静环境下大多数成年人的听力体验。

其次,众所周知人们都喜欢美妙的声音,讨厌噪音,但其实除了噪音,还有很多因素也不利于耳朵的健康。下面来带大家了解伤害耳朵的几大元凶:

1、噪音。据统计噪音是仅次于衰老的第二大致聋原因,人倘若长时间接触机器轰鸣、车辆喧闹、人声喧哗等各种噪音,会使原本开始衰退的听觉更容易疲劳,听力急剧减退,甚至引发噪音性耳聋。

2、耳*性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可能会导致永久性的听力损失。生活中常见的耳*性药物还包括抗肿瘤的化疗药物。

3、耳朵炎症。中耳炎是听力问题的另一大元凶,常见导致中耳炎的因素有游泳进水或呛水引发的急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症或者是感冒、鼻涕擤入咽鼓管引发的中耳炎,鼻、咽部炎症蔓延致中耳炎。

4、长时间接打电话。现在手机人手一部,人机不可分离,但是频繁或长时间接打电话也会损伤听力甚至引起神经性耳聋。

5、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熬夜、情绪紧张等不健康的生活会导致身体疲劳、血管痉挛、收缩致缺血、缺氧,导致耳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耳朵呢,在这里耳科医师建议:

1、预防噪声聋很重要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噪声聋治疗起来难度很大,一旦出现还会有持续下降的过程,有人喜欢带着耳机大声听音乐,这是现代社会引起噪声性聋最常见的原因。噪声性聋主要是靠预防,比如说,减少长时间收听音量较大的音乐;过节放鞭炮要离鞭炮远一点,尽可能捂上耳朵;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

2、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

我们听觉的产生和耳蜗的结构密切相关,耳蜗结构中有一种毛细胞,他们起到将声波转化为电信号的作用,这些毛细胞非常娇弱,许多药物对它们都会造成伤害,像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伤毛细胞,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有的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这些药物,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

3、预防耳朵进水,防止耳朵发炎

我们的外耳道深且不直,游泳或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一旦发炎就会出现耳朵流脓的症状,最终会导致渐进性的听力损害。那么,一旦外耳道内进水了怎么办呢?你可以通过单脚垫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再不行可以用电吹风把耳内的水蒸发出来。

4、感冒后或坐飞机后耳朵疼痛要及时治疗

我们的耳朵和鼻咽部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结构相通。这个管子的作用是调整耳朵内外的压力。上呼吸道感染可以顺着这个管子逆行感染耳朵引起急性中耳炎;飞机在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压力变化过大,咽鼓管不能及时调整耳内压力,也会引起急性中耳炎。中耳内炎症如果不能及时消除就会引起听力障碍,严重时还会引起中耳化脓性病变,甚至引起鼓膜穿孔等。因此在感冒后或者坐飞机后耳朵出现问题要及时请耳鼻喉科医师诊治,切莫耽误了病情。

5、突然出现听力下降要第一时间诊治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明显增加,医学发现,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也明显增加了。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堵感。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因此治疗越早越好,所以说“时间就是听力”一点都不过分。如果病史超过30天,听力恢复就很难了。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6、不正确的掏耳朵会损害耳朵

有人喜欢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这其实非常危险,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甚至会导致鼓膜穿孔,最终会影响听力。自己掏耳朵时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尽量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另外不要形成频繁挖耳的习惯。一般来说,一周左右一次足矣。如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很难掏出来了,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最后,如果您生活中出现听不清,交谈时常需要对方重复、提高音量、讲话声不自觉加大等症状时,其实说明听觉系统已经受到损伤,一定要及时就医。如果听力损失影响到交流,不及时干预还会造成社会交往能力变差,精神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孤独、压抑、反应迟钝等精神改变。目前可通过药物、手术、助听设备如助听器、人工耳蜗等方式进行干预。

古人常用“耳聪明目”来形容一个人聪明,可见良好的听力、视力是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远离噪声、保护耳朵、保护听力,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长久享有聆听美妙声音的能力!

作者简介

王蕊,头颈康复中心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首都医科医院。科研方向为耳源性眩晕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案,发表核心期刊文章4篇。多次参加了国家级、北京市及院内课题的研究,医院耳鼻喉科进修。熟练掌握耳鼻喉科常见病的诊治;擅长眩晕、耳聋及耳鸣等内耳病的诊治,包括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病、前庭型偏头痛等的诊疗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及复位治疗等,同时对于突发性耳聋、耳鸣的诊疗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康科普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