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个患者,四十岁左右。体型肥硕,横向发展很明显,进到诊室的时候,像一堵墙一样,把诊室塞得满满的。
“医生,我这一个月耳朵很多油,是不是油耳呢?”男子进来就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
那是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因为当时经验少,我就按常见的油耳给他处理,冲洗耳道之后,就叫他回家了事。半颗药也没有给他吃,因为习惯思维,油耳冲洗完就可以了,最少一年半载没有问题。
“医生,我耳朵又堵住了,而且疼痛的要命,是不是上次冲洗耳道弄损伤了?”男子似乎有点愤愤不平。
不说自卖自夸,冲洗耳道这小儿科的事情,还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损伤不可能的。我心里这样想,但是电耳镜检查耳道时候,确实发现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鼓膜无法窥见。这在六月天,又让我联想起外耳道感染引起的可能。体检发现耳廓牵拉痛很明显,这更加认定了我的诊断。
“医生,你尽快给我弄好,我过几天坐飞机出差了,这种情况能够坐飞机吗?”患者很是着急。
因为年轻,加上患者氛围不友好,我为了尽量满足他尽快康复的要求,除了给予口服消炎药,还打算准备给他局部滴糖皮质激素滴耳液。我习惯性追问病史。患者说前几天体检血糖高,但是家属没有糖尿病史,加上自己也没有糖尿病症状,所以就没有进一步检查治疗。
听到这个病史表述,我才如梦初醒。原来,他耳道油多,冲洗耳道之后出现疼痛不适的元凶在这里。
外耳道炎,通常是指弥漫性外耳道炎,而局限性外耳道炎称为外耳道疖。外耳道炎为细菌、真菌感染或变态反应引起的外耳道皮肤、皮下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多发于夏秋季节,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急性者以浸润性炎症为主,慢性者以脱屑为主。有真菌感染者又称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
1.空气湿度大,温度较高,影响腺体的分泌,降低了局部防御功能。
2.外耳道局部环境改变,沐浴、洗头或游泳时有水进入外耳道,皮肤受到浸泡,破坏了角质层,导致微生物侵入。外耳道酸性环境被改变,致使外耳道抵抗力下降。
3.分泌物持续刺激,如中耳炎,使皮肤损伤感染。
4.外耳道皮肤受损引起感染。
5.身体抵抗力下降,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贫血等,引起外耳道感染。
临床表现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随病情发展,耳内胀痛,疼痛加剧,甚至坐卧不宁,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2)分泌物随病情的发展,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并逐渐增多,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逐渐变稠成脓性。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洗澡水进入外耳道,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检查
可见外耳道弥漫性充血、肿胀,重者外耳道狭窄,并流出浆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治疗
1.清洁外耳道,保证局部清洁、干燥和引流通畅,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2.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3.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局部选择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治疗,注意不要用有耳*性的药物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4.外耳道红肿时,局部敷用鱼石脂甘油纱条,可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如外耳道严重红肿影响引流,可向外耳道内放一引流条,滴药后使药液沿引流条流人外耳道深处。
5.严重的外耳道炎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耳痛剧烈者给镇痛药和镇静剂。
6.慢性外耳道炎保持局部清洁,局部用酸化的干燥的药物,可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可的松类药物。
预防
1.改掉不良的挖耳习惯。
2.避免在脏水中游泳。
3.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内。
因为糖尿病特殊体质,容易诱发感染,耳道环境潮湿,更加容易滋生细菌并发生感染。因此,油耳除了习惯性思维诊断,还要留意特殊体质的基础疾病患者,以免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