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位于眼睛后面具有辨别声音的功能,能够将震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输给大脑在脑中信号又被翻译成可理解的词汇,音乐和其他的声音。
很多人也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用挖耳勺掏耳朵,尤其是在耳朵比较痒的情况下,用东西挠一挠,感觉非常舒服。为什么耳朵里面会长耳屎呢?
耳部耵聍的主要形成成分如下:
1、分泌物:是由于外耳道皮肤腺体会不间断地产生分泌物,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一部分;
2、细胞碎屑:是外耳道皮肤细胞死亡的碎屑,即外耳道皮肤有新陈代谢过程,老化细胞逐渐凋亡形成细胞碎屑,排放在外耳道内;
、外界污物:即外界空气内有污物可进入耳道内,并在耳道内沉积,与新陈代谢产生的分泌物以及细胞碎屑融合形成耵聍。
耵聍堆积后易影响听力,若堆积在皮肤表面,影响外耳道上皮细胞呼吸,容易引起炎症,当耵聍较多时需及时进行清理。
耳屎的作用
耳屎,可以说是yyds(有用的屎)。医学上称耳屎为“耵聍”,是由耳道皮肤腺体自行分泌出来的物质混合灰尘、皮屑形成的,对耳朵起着保护作用。
①保湿:耳屎刚分泌出来时是油状的,可以滋润皮肤,让耳道保持一定湿度。
②防损伤:耳屎可以充当“屏障”,抵御小虫子进入耳道损伤鼓膜。
③抑菌:耳屎中含免疫球蛋白A,能抑制耳道细菌滋生。如果你把耳屎掏得干干净净,反而容易引发感染,诱发外耳道湿疹或外耳道炎。所以说,耳道还是“脏”一点比较好。
为什么有的人“耳屎”是湿的,有的是干的?答案可能你都想象不到
耵聍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耳屎,排泄到外耳道所形成的,可以从大小、体积上分,大的耵聍积聚成块,可以完全堵塞外耳道,叫作耵聍栓塞,栓塞的耵聍非常大,小的为小的片状、团块状、散乱的点状。
从质地区别有的耳屎是油性的,感觉油乎乎的呈现*色,栓塞的耵聍质地很硬,成为棕褐色,甚至成为黑色。
通常情况下耳屎分为两种,比较干燥的耳屎称之为“糠耳”;比较湿的耳屎则被称为“油耳”。
——糠耳
“糠耳”是指耳屎干燥成鳞屑状或片状。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耵聍腺,它可以分泌出淡*色黏稠的液体,也就是我们生活中说的耳屎,也就是耵聍。耳屎并非一无所知,他也是能够帮助保护耳道的。
——油耳
油耳又被称为湿型耵聍、湿耳朵、软耵聍、油状耵聍等,有些人群天生耳外以及耳道分泌皮脂过多,会呈现出棕*色,油性的黏稠物质,因为分泌过多,如果处理不及时,经常会阻塞耳道或者是流出耳外,所以称之为油耳。
为什么有人耳屎湿,有人耳屎干?
1遗传:有的人天生就是耳屎过于湿润,后天在注意也只是能缓解。
2个人习惯:有的人经常洗澡洗头,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水进入耳朵,使耳朵一直处于一个比较湿润的状态,这样,耳屎多数情况下就是湿软的。
环境:空气较干燥的地方,耳屎大多时候是干的,如果是比较潮湿的地方,耳屎也会比较湿。
4个人体质:有些人的耳朵天生比较敏感,所以很容易引发炎症,而发炎导致耳屎集结成块,所以这类人的耳屎大部分都比较干,很难清理,医院进行针对性治疗。
耳屎湿、耳屎干都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是很难清理的耳屎,并且已经出现了不适症状,医院检查一下。
掏耳朵太频繁会怎样?
掏耳朵太频繁通常会出现外耳道炎、耵聍堵塞耳道、损伤鼓膜等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外耳道炎:当频繁掏耳朵会导致外耳道出现破损,造成细菌入侵外耳道,引发外耳道炎,通常表现为外耳道水肿、瘙痒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可通过服用罗红霉素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患处的护理,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2、耵聍堵塞耳道:用棉签掏耳朵很容易将耳朵中的耵聍推向鼓膜处,若频繁的掏耳朵会导致鼓膜前耵聍越来越多,堵塞住耳朵,造成听力下降、耳闷耳堵的症状,这种情况不可自己取出,医院取出。
、损伤鼓膜:频繁的掏耳朵会导致自己对耳部的疼痛减轻,造成自我强迫性的往深处去掏耳朵,很容易损伤耳膜,出现耳部疼痛、听力下降、耳鸣的症状,若被炎症感染,还容易患上耳膜炎,当鼓膜损伤后,可通过服用复方丹参片、头孢克洛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延伸——如何正确掏耳朵?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但在灰尘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适当短一点,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是油耳,耳屎不易自行干燥和排出,可以自己用医用棉签,蘸少许75%的酒精,平时经常擦拭清洁外耳道。不要经常掏,一般半个月左右掏一次耳朵合适。
4、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较多,不易排出会形成硬块,如果耳道内感觉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别痒,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症状时,可能是发生了耵聍栓塞或出现了炎症,医院进行就诊。